您现在的位置:振动锤 > 新闻资讯

精准扶贫为山村修桥:门坎背,再也不“背”了

2018-11-04 09:50:32
  “回门坎背,终于不用‘呼叫转移’了!”

  10月12日上午,刚进家门,吴婷就兴奋地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了“这一刻的想法”。

  咋回事?

  说来话长。

  门坎背是西丰县振兴镇兴学村的一个自然屯儿。这地方,就像它的名字,真“背”。这个“背”字,东北话里,意为偏僻。

  西丰位于辽宁最北端,用那里百姓的话说,“整个浪儿”都在大山包裹之中。门坎背更远,离县城近40公里,是个需要翻过一岭又一岭、转过一弯又一弯才能找到的山旮旯儿。

  一重山,一重关;重重山,重重关。前些年,门坎背,穷。

  穷到啥程度?全屯20多户人家,都指望着各自的十几亩苞米地,遇着好年景儿,也就能挣几千元的辛苦钱。靠这点进项,过日子挺紧巴,舍不得吃,舍不得穿。谁家要是没“拉饥荒”,就算富户。

  为啥穷?闭塞。

  门坎背,从屯到镇,四五公里,出来进去,只有一条泥巴路、一座简易桥。路,坑坑包包;桥,摇摇晃晃。走路都费劲,更别说过车。

  不通的,还有“信息路”。外面已经“万物互联”,可门坎背连手机信号都没有。在家还好说,能打固定电话。要是下地或上山干农活,基本靠喊。

  吴婷就是从门坎背走出去的姑娘,现在沈阳工作。每次回家,她的手机都得办理“呼叫转移”业务,否则就会处于“失联状态”。

  “两不通”,成了门坎背人的穷根儿。老一辈觉着,这是命,认了。可年轻人不干,想着法儿往外“飞”。

  明显的变化,始于2014年。

  那年开春儿,“屯长”吴明军接到了镇领导的电话。

  “老吴,好消息!”

  “啥?”

  “上面拨款,要给你们修桥!”

  “为啥?”

  “精准扶贫!”

  吴明军经常看新闻,了解啥是精准扶贫,但没承想这么快就“精准”到了门坎背。

  好消息传开,屯里炸了锅。大家盼啊,盼啊……

  工程队真来了。挖掘机、大卡车,轰轰隆隆、叮叮咣咣。工人干着,村民看着。三个月后,一座将近5米宽的水泥桥跨河而起。完工那天,大家放起了鞭炮。

  吴明军问工程队长:“这桥结实不?”

  对方回答:“能走坦克!”

  有桥了,路呢?

  面对乡亲们的疑问,老吴寻思着,修桥几十万元,铺路得上百万元,够呛。

  老吴猜错了。

  第二年开春儿,镇领导又来电话了。

  “老吴,马上给你们修路!”

  种子下地之后,工程队来了。村民这个乐呀,不用人召唤,都拿起锹啊、镐啊,帮着忙活。

  眼瞅着就要上冻的时候,路修完了。水泥面,宽又平,这边连着过镇的县道,那边铺到各家的门口。

  桥和路,通的是希望,提的是心气儿。

  门坎背人,不再认命。

  西丰是柞蚕之乡。门坎背的柞树也漫山遍野。过去,因为运输难,造成卖茧难,所以,放蚕的人不多。

  路的问题解决之后,在县乡党委、政府的扶持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屯里蚕农数量翻着番儿地增加。现在,绝大多数人家都有一把蚕场。

  因为县里的深加工企业越来越多,“蚕宝宝”的价格也噌噌往上蹿,也就是三四年光景,已经从每斤十几元涨到了30多元。一把蚕三四千斤,除去本钱,少说也能剩个六七万元。

  何止这些!几年来,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,门坎背的喜事穿成了串儿——

  原来吃水全靠几口老井,肩挑手提,麻烦。如今政府花钱铺管道,户户通了自来水。

  原来“方便”都用旱厕,真是“一个土坑两块砖,三尺土墙围四边,捏着鼻子踮脚尖,蝇蛆成群臭熏天”。如今政府给建了卫生厕所,有墙有顶有门,粪便无害化处理、资源化利用。

  还有,屯东头“老曹家那小子”参加了县里的技术培训班,如今在辽宁忠旺集团当车间副班长,月工资6000多元。屯中间五保户张老三家的房子眼瞅着要“趴窝”,政府投3万元给盖起了“北京平”。

  ……

  就这样,门坎背戴“穷帽子”的越来越少,大彩电、大冰箱越来越多,新房子、小轿车越来越多。

  畅通的,还有“网路”。

  2016年,一条光纤甩到门坎背,小山沟“联”上了大世界。

  今年6月,屯北的山顶上立起了一座高高的信号塔。9月29日,也就是百姓收茧之前,信号正式开通。

  这两个工程,都是电信部门实施的信息化助力精准脱贫项目。

  吴婷发的帖子,很快就引来几十人留言、点赞。一位朋友意味深长地说:“你的家乡,我的家乡,都在越来越好。如果它们是微小的水滴,折射出的又何尝不是伟大祖国的巨变?”

  手机信号满满,百姓信心满满。

  门坎背,再也不“背”了!

Copyright © 2016 chinajunhuan.com 武汉市君环机械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   鄂ICP备16000967号-1 技术支持:炎帝科技 51LA统计